上节我们讲了《了凡四训》第一篇《立命之学》第三节“历事练心第三”第一段的内容,说孔先生为了凡先生多次起数,预测出了了凡先生一生的命运。下面我们来看第二段:自此以后,凡遇考校,其名数先后,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。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,及食米七十余石,屠宗师即批准补贡。余窃疑之。就是了凡先生讲到他人生的经历,说当时孔先生算了他一生的吉凶,从那以后他每次遇到考试,考的名次都跟孔先生算的一样。所以说孔先生在命理学方面、预测方面应该说是一位高人了,算得这么准。唯独有一件事,他算了凡先生应该吃廪米,他补了廪生之后不是要吃廪米,领廪米嘛。大概吃到九十一石五斗米,就会出贡成为贡生。结果他吃了七十余袋廪米的时候,屠宗师就批准他补为贡生了。
屠宗师,屠是姓,宗师是明清时期对提督学道或者提督学政的尊称。从这个称呼我们也发现官员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做什么?做老师,宗师。这一个宗师主要的意思是老师,就是一个地方的学政,对一个地方的教育起到很重要的作用,他往往是一个地方读书人的重要的老师。姓屠的宗师、学政,就批准他补为贡生了。这个和孔先生算的就有点不一样了。于是了凡先生私下里就开始有点怀疑这个孔先生,你看这孔先生前面虽然算得那么准,但这次就有点不准了,他心里就起了疑惑。我们再看后面: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。直至丁卯年,殷秋溟宗师见 余场中备卷,叹曰:“五策,即五篇奏议也!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,老于窗下乎?”遂依县申文准贡。连前食米计之,实九十一石五斗也!余因此益信“进退有命,迟速有时”,澹然无求矣。
因为这个孔先生算他持九十一石五斗米出贡,结果吃到七十多石的时候就被批准为贡生了,但是后来出了点小差错,被署印杨公所驳。这个署印其实是代理官职,就是代理这个提学官员的姓杨,他只是代理了一段时间。然后到了丁卯年,这一年也就是1567年,应该说署印杨公不再在这个位置上,换了一个官员,官员换成了殷秋溟。
殷秋溟这个人历史上有记载,他字时训,号秋溟,他是南京人,嘉靖二十年的进士,后来做过户部的主事,还担任过江西的参政,南京的太常寺卿。万历初年升任为南京礼部的右侍郎,掌国子监祭酒事。就是国子监的祭酒,就是相当于国子一个校长,做到了相当于今天副部级的这样一个官员。这个官员应该说是一个德行不错的官员,因为从他对了凡先生这件事就能看出,他是一个非常爱惜人才的官员。殷秋溟宗师他当时代理,就做了这个地方的学政,见到了了凡先生在考场上的备卷。当时考试他还有备选的试卷,就是说在没有录取的试卷当中再找一些还可以的答卷,作为备用卷,补录用的。他就看到了凡先生的备卷。其实那个时候考试就是写作文,写策论。看到备卷,殷秋溟宗师就感叹说:“五策即五篇奏议也!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,老于窗下乎?”从这里我们得到一个很重要的信息,就是了凡先生的文章是写的不错的,从哪里看出来?其实从我们《了凡四训》这一部书就能看出来。他的文章写得不错,写得很好,文章很有结构,也很有文采,能够流传几百年,这个是说明了凡先生文字功底很好。文字功底好,从他年轻时就有培养的。因为什么呢?我们前面讲过,他是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,家里有很多书,所以说《格言联璧》上讲“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”。就是说要想一个家庭兴盛,家中子弟读书很重要,你 读书读多了就能够什么?做文章就容易,俗话不是说“熟读唐诗三百首,不会作诗也会吟。”你文章读多了,写文章自然也就会有文才。
殷秋溟宗师看了了凡先生备卷就感叹,他这五篇策论就是五篇奏议。奏议就是过去臣子给皇帝的奏书,上奏的文章。古代写文章,不是我们现在讲写一篇“我的父亲”“我的家乡”,不是写这样的文章的,古代考试写文章都是对经典提出什么自己的看法,然后是结合什么呢?因为经典里面谈的都是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道理,你的体会,你的观点提出来,这些文章往往都是和天下大事、国家治理有关的。所以说他这五篇文章,殷秋溟宗师看了之后,就是说他“五篇策论写得很好,就是五篇奏议,就像给皇帝的奏书一样,很有价值,然后说,怎么能够使这样一个博洽淹贯的儒生老于窗下呢?”这时他发出了一个感叹,怎么样能够让这么一位博学明理的读书人埋没到老?然后就根据县里的呈文批准他成为贡生。
了凡先生算了一下,根据他以前食的廪米计算,前面吃了七十多石,到现在加起来一共吃了九十一石五斗米,这一次又被孔先生算准了。当时还不叫了凡先生,当时叫袁黄,他就因为这件事情更加相信“进退有命,迟速有时。”就是人生都是有命运的,进退功名,沉浮都是命中注定,发达快慢都是有定数的,你着急,你看先得到了也未必是真的,你看算好了,人生就是这样了。确实他这个认识有没有错呢?应该说也有一定道理的,人生确实是有命运的,命运“进退有命,迟速有时”。但是也和我们的心有关,就像修行,你修行精进,比如说我们做一件事情,你按照既定的方针做,每天干多少,到这个时候就能够做完了,如果你更快,那是不是就提前了?所以说修行你越精进,你得到的果报当然也就越快。但是真正一个修行人他是不求果报的,不要去营求的。了凡先生他对这一点的认识,还是一个标准凡夫,他相信“进退有命,迟速有时”之后,他不知道,其实还是可以改变的,但是他也就接受了命运,这个应该说也是很难得的。
有的人他不接受命运,甚至于什么?行非法。比如说花钱买官,甚至于通过这种不正当的手段,想要去博取一下,这个古代有,现代也有。但是了凡先生应该说他们家的家教还是很好的。我们通过他们家族的历史能够看到,这是一个书香门第,他也就很澹然地接受了命运,不像一般的小人一样在那里上蹿下跳。他接下来他就“澹然无求”了,觉得既然人生是这样,我就不求了,不想去追求这些人生的功名富贵了。实际上这一点对他改变命运是很重要的,就是说你接受人生的命运,这是很重要的。有的人还是虽然没有机缘得到功名富贵,他还是去苦苦营求,东奔西走,用各种的手段。要知道你这样求,就算求到了,也是你命里该有的,命里没有你也求不到。但是你命里有,你不去求也能得到;命里没有,你求到了也会折损你的福报,求到的未必是吉,将来可能是凶。你看过去有的官员他通过贿赂,通过种种不正当的手段做了官,他既然是通过这种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,古人讲以不正当的手段得之,也一定会以不正当的手段失去。“货悖之而入者,必悖之而出”。
------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, 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