项贤明:把情感发展留给生活教育


频道:最新公告 来源:【石家庄家教网】 点击:471 日期:2023/2/10
        本次论坛的海报出来,我发在朋友圈时,就有教育界的同行在下面留言,“教育又转向了吗?”,我说,我决定并没有。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担忧,一会儿说这个转向,一会儿又说那个转向。很多转向最后都变成了学生的新的学习负担,因此我们要保持很高的警惕。我今天讲两个问题,第一,学校教育是不是真的发生转向?第二,学校教育应不应该发生这样的转向?我试图简短地回答这两个问题。第一位嘉宾蒂亚•卢科拉的报告,这是一个做教育测量的学者,至少她的报告主要讲测量。她只是客观地向我们展示了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状况,她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社会现象。这个报告从头到尾,我们看不到学校教育发生了转向或者应该发生转向,只是告诉我们要重视这样的问题而已。
       我们的学校教育从欧洲产生班级制开始, 直到今天, 其主要使命就是夸美纽斯所说的“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 ”。这条主线贯穿了整个现代教育的基本历史过程,直到今天,仍然是现代学校教育的灵魂主线。在我看来,实事求是地说,我看不到教育在哪里发生了什么转向。真的是抛弃了知识,已经转向了情感了吗?至少我没看到这样的证据。学校教育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,其基本的灵魂,就是理性主义。理性主义贯穿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历史过程,它也是科学思维最底层的逻辑,所以说整个现代社会的发展,都离不开理性主义。我这么说,并不代表理性主义就是好的。对人来说,一半是理性,一半是非理性。这是客观存在,每个人都是这样。问题在于,到目前为止学科和理性的逻辑之光,暂时还没办法完全照亮非理性领域。我们的理性逻辑还没办法去解析非理性的那一半。为什么这样说?因为今天的学校教育主要是在教育科学的指导下进行的,所以它的背景仍然是理性的。我们用理性的眼光,去观察非理性的那一半,会面对很多问题。
        我们老讲要重视情感教育,这到底有没有可能呢?我们有没有情感教育呢?有。比如我们对演员进行的训练,让他在不同情况下,做出不同的表情,这确实是一个科学的情感教育。但这真的是情感教育吗?在我看来,这是一种表情教学,在教人控制自己的表情,而不是真正的具备社会内容的情感教育,这完全是两码事。课堂教学,主要是通过教授的方式。影响人的主要渠道是理性的渠道。虽然在课堂上,对孩子的非理性也会产生影响,但这些往往是处于生活层面的东西,是我们教育科学不能完全控制的那一部分。同样一个教学措施,每一个孩子的情感反应都会完全不一样。而且最重要的是,这个情感没有标准答案。我最担心的就是这个问题。
       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有一个基本的理论,就是强调人的全面发展。如果讲到人的全面发展,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,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思想,就是马克思关于“人”的表述。他经常讲的是“社会的现实个人”,有时候讲是“具体的、感性的人”。这就是强调除了理性之外,人有感性的方面。不过,这些关于“人”的理论表述,有一个重要的前提,那就是这里的“人”是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实践着的人。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强调实践或社会生活。他强调感性的人,具体的社会人,是存在于具体的实实在的社会中的人。生活本身有它的教育意义和教育内容,这么多年来,人类情感的发展, 并非必须要专门有一个老师教,但是它发展得很好,哪来的?就是我们的生活教育的结果。关于生活教育的理论,匈牙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阿格尼丝·赫勒的相关理论表述能够清晰地说明问题 她说,如个体要再生产出社会,她就必须再生产出个体的自身。我们可以把日常生活界定为同使使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的个体再生 产要素的集合。人的情感的形成和发展,和道德发展一样,离不开生活世界。脱离了生活世界的情感教育,只能是没有真实情感内容的表演训练。
       哪怕一个人从来没有上过学,只要经历了基本的社会生活,就已经接受了生活的教育,就能发展出自己真实的情感。这种情感,由于跟他的社会生活直接相关联,本身就具有社会内容。跟我们去训练一个演员表达情感,是完全不一样的,这才是具有本质意义上的社会情感教育。大家对情感问题的焦虑,确实就像第一个报告人蒂亚•卢科拉所说的那样,我们的学生确实情感发展出现了很多危机和问题。那是不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对情感重视不够呢?我认为恰恰不是。在我看来,真正的原因,主要还是应试教育对我们的扭曲,导致人的情感发展出现很多危机。倘若今天我们的教育强调重视人的情感教育,把情感教育纳入到课程中,甚至有一天上大学必须要考试,EQ低了不能上北大清华,这可能是灾难性。
------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, 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。

编辑者:【石家庄家教网】http://www.szhzr.c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