著名教育家陈鹤琴:做父母,一定要搞清楚这3件事!


频道:最新公告 来源:【石家庄家教网】 点击:140 日期:2022/8/31
       父母,不是容易做的,一般人以为结了婚,生了孩子,就有做父母的资格了,其实不然。做父母的,要想把孩子养得好,在未做父母之前,应该问问自己:是否懂得养孩子的方法?有什么资格做孩子的父亲或母亲?怎样养育孩子,使得孩子身心两方都充分而又正当地发育?这些,都该弄得明白,才配做孩子的父亲或母亲。现在根据多年来的经验,把怎样做父母的道理和各位谈谈。
第一,做父母的必须晓得孩子的身体是怎样的状态。
(一)孩子的躯干。一两岁的小孩子,他的躯干,与他全身的高度作比例,比我们成人要长些,四肢反而短得多。所以孩子站得久了,很容易变成歪腿以及足背弯曲等病。做父母的,要设法多给孩子坐着玩儿游戏的机会,减少两腿支持躯干重量的疲劳。最好备几种摇椅,三轮脚踏车这一类游戏器具给孩子玩,还要在走廊、花园等处,安置几只矮的凳子,孩子们玩得倦了,可以坐下来休息休息,这对于孩子的身体很有益。
(二)孩子的心脏。我们知道小孩子的心脏比成人跳动得快,所以小孩子如做长久剧烈的运动,很容易发生危险。做父母的应该留心孩子游戏的情形,如果孩子玩得气喘吁吁的,要设法劝他去休息或是引导他做别的游戏。比如带领孩子到草地上玩,让他躺在草地上或在草地上爬,都可以的。
(三)孩子的消化力。小孩子的消化力很弱,吃东西又不会细细地咀嚼。做父母的,要注意孩子的饮食,要选择容易消化的食物给孩子吃,还要留心适当的分量,每日三餐以外,最好少吃零食。
这几点关于身体方面的状况,和我们成人完全两样,做父母的要认识清楚,才能使孩子得到适宜的养护。
第二,做父母的必须晓得孩子的心理怎样发展的。
(一)孩子是好游戏的。三四岁大的孩子,在家庭里喜欢把椅子推来推去地玩,有时还要和弟妹等把椅子抬来抬去的玩,拿到一根木棒,或是一根竹竿,就要这里敲敲,那里敲敲,有时还要背着当枪放。所以小孩子是以游戏为生命的,游戏还需要玩具来帮助。做父母的,应该为孩子备些良好的玩具,使孩子得着充分的游戏,强健孩子的身体,快乐孩子的心境。
(二)孩子是好奇的。五六个月大的婴孩,一听见声音,就要转头去寻,一看见东西,就要伸手去拿。到了四五岁,他的好奇动作格外多了。看见路上汽车来了,总要停住脚看看,听见外面的锣声鼓声响了,总要跑出去看看;看见一块冰,总要伸手去摸摸,遇到不懂的事,总要问个明白。做父母的应该让他去看,去摸,还要答复他所问的话。这样,孩子才能知道汽车是什么东西,锣鼓场里玩的什么把戏,冰是怎样冷的,如是就可获得许多关于日常生活的知识。
(三)孩子是好群的。小孩子喜欢和许多人在一起玩的,如果叫他离开同伴,他就要哭。两岁的小孩,就要和同伴游玩,到了五六岁,这个好群心发展得更加强了,假如此时没有伴侣游玩,他一定要觉得孤苦不堪了。做父母的要引导孩子,常和弟妹等在一起游戏,倘有邻家的孩子跑来游玩,父母要表示欢迎。倘若他们在一起造房子,造桥,或是排队做小兵,父母们见了要说两声好,鼓励他们成功。因为这种活动一定要互助、合作,才能玩得满意。互助、合作,乃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条件。
(四)孩子是喜欢野外生活小孩子都喜欢野外生活,到门外去就高兴,终日在家里就不高兴。有许多孩子在家里哭的原因,虽然很多,但是不能到外边去看看玩玩,也是一大原因。做父母的应该在空闲的时候,带着孩子到外面去游玩,让他们在旷野里跑来跑去,看看草木的样子,看看飞禽走兽的形状,看看天空的颜色,采采野花,抛抛石子,这种野外的游玩,对于小孩子的身体、知识、行为都有很好的影响。上面所说:(1)好游戏,(2)好奇,(3)好群,(4)好野外生活,这几点都是小孩子心理上的表现,做父母的一定要了解,而且要依照这些表现的情形去教育,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。
第三,做父母的必须明白爱小孩的方法。做父母没有不爱自己的小孩的,可是爱的方法很容易弄错。有些父母,看见孩子乱翻东西,或是吵闹不听话,就去打他骂他。有些父母,不懂得孩子生理和心理的状况,往往因为自己的成见,把孩子管束得像囚犯一样。于是什么残忍、暴躁等恶性,也随之长大了。轮到他做父母时,不知不觉便把他自己以前从父母处学得的方法,又教给自己的孩子,以致一代一代地受到恶劣的影响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——石家庄家教网
------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, 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。

编辑者:【石家庄家教网】http://www.szhzr.com)